近日, #俄羅斯 已在 #烏克蘭 邊境部署超過十萬士兵,並已完成大規模進攻所需的一切後勤準備功夫。一旦發生總體戰,俄國能夠迅速調動部隊進攻烏克蘭。雪上加霜的是, #美國 及其他 #北約 成員國卻在同一時間表明不會派兵協防烏克蘭,這無疑為 #普京 侵烏一事打下強心針。這次烏克蘭可謂身陷獨立以來最絕望的危機。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指,俄羅斯至少能夠從三個方向進攻烏克蘭:從北方的 #白俄羅斯 進攻、從烏東地區進攻、從南方的 #克里米亞 出發,並越過連接克里米亞半島及歐亞大陸的皮利哥普地峽(Isthmus of Perekop)向北推進。
北方路線:俄羅斯可沿著三條路線進入烏克蘭,其中兩條由俄國邊境直達烏克蘭首都基輔,另一條路則從白俄邊境進攻。
(一)先穿過俄羅斯境內的新旭高域治(Novye Yurkovichi),越過烏克蘭邊境,然後途經烏克蘭的昌尼協(Chernihiv)抵達基輔;
(二)先穿越俄羅斯境內長 200 公里的杜耶博拿(Troebortnoe),越過烏克蘭邊境,然後途經烏克蘭的尼慎(Nizhyn)抵達基輔;
(三)先從白俄羅斯的馬薛(Mazyr)向西南推進 150 英里到烏克蘭的哥羅斯定(Korosten),然後抵達基輔附近包抄烏克蘭。
中間路線:俄羅斯可沿三條路線向西推進。
(一)先經過俄國境內長 200 公里的比格勒(Belgorod),穿越烏克蘭邊境,然後途經烏克蘭的城市卡葛夫(Kharkiv)抵達工業重鎮基利文束(Kremenchuk);
(二)先越過烏克蘭邊境,推進 140 英里至頓涅茨克(Donetsk)地區,抵達薩玻列殊沙(Zaporizhzhia)後往聶博羅(Dnipro)推進;
(三)沿著海岸線向馬料浦(Mariupol)、貝丹斯克(Berdyansk)及皮利哥普地峽(Isthmus of Perekop)推進。
南部路線:若從南方出發,俄羅斯可先越過皮利哥普地峽奪取歇崇(Kherson)來確保克里米亞的淡水供應,同時向美利多堡(Melitopol)推進並與位於亞索海(Sea of Azov)沿岸推進的俄軍會合。
普京的「衛國戰爭」——戰術及戰略盤算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表示,一旦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西方將會對其實施「多維度制裁」。制裁中最具威脅性的是切斷俄國金融機構與「#SWIFT」的連結及停止 #北溪二號 工程,前者將令俄羅斯無法與世上大部分國家交易,後者則會重挫作為俄羅斯的能源貿易。若然走到這一步,俄羅斯將付出比吞併克里米亞更加慘痛的代價。雖然上述制裁因各種因素可能不會成為西方的選項,但針對次級市場、晶片出口、個人等次一級制裁的威脅性,仍足以成為普京行動前的考量。
#波羅的海三國 承諾,一旦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三國將會協助烏軍反抗。只要成功拖長戰事,俄羅斯就會顯露佔領成本高昂、補給限制、經濟崩潰等問題。就算現今大軍壓境,軍事演習與開展戰爭的成本根本不可相提並論。佔領成本方面,ISW 的研究指,即使俄軍以只佔據人口密集的城鎮來降低軍事佔領的規模,但只要他們進駐親歐地區就仍需面臨民兵的抵抗,若以民兵數量對烏克蘭人口 1:20 的比例計算,俄軍單是平亂已預計需要 325,000 名士兵,惟悉據俄國今次只準備動員約 175,000 人,俄軍今次動員的兵力根本不能支持其長期佔領烏克蘭;補給限制方面,由於俄國幅員遼闊,俄軍極之依賴鐵路系統來調配及挹取兵力。俄軍的補給過程是先靠鐵路將補給運送至軌道的最前端卸載,然後以補給卡車將其運送上前線,但一來單是卡車與戰場已相距至少數十公里遠,二來俄軍只有約 4000 架補給卡車,這個數量最多只能支持俄軍推進 90 英里,一旦俄軍推進超過 90 英里,其機動性可預見地會因補給問題而降低,但鄰近基輔的聶伯河(The Dnieper)渡口卻距離俄國邊境至少 150 至 200 英里。加上西方必然會向烏克蘭提供俄羅斯行軍的情報,因此雖然表面上俄軍及烏軍裝備的性能相差一個世代,但俄軍攻陷烏克蘭的障礙其實比想像中多。最後,俄羅斯的經濟自吞併克里米亞後持續下滑,一來其經濟條件到底能支持一場多久的戰爭都是一大問題,二來因進軍烏克蘭面臨的制裁必然令俄國本身低迷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儘管俄羅斯當局多次表明不會「入侵」包括烏克蘭在內的任何國家,但若想免除後患,普京就必須向烏克蘭展示一次「下馬威」。考慮到全面入侵的代價過大,俄羅斯可採取「極小規模的軍事手段」(minor incursion)來換取程度較輕的制裁。要實現這選項,俄軍可能會選擇先佔領克里米亞與德涅斯特河沿岸(Transdniestria)之間的一小片土地(該土地範圍包括但不止於馬料浦(Mariupol)、歇崇(Kherson),及奧迪沙(Odessa)三個都市),然後將 #頓巴斯 地區與克里米亞連接起來。一旦事成,俄軍不但能避免在首都基輔及戰略重鎮卡葛夫(Kharkiv)兩個主戰場與烏軍交鋒,而且能確保戰略要地北克里米亞運河(The North Crimea Canal)能穩定地供應淡水。此外,奧迪沙的港口不但佔了烏克蘭 70% 的海上航運量,而且是黑海的戰略港口之一,若成功佔領奧迪沙,俄羅斯不僅能控制整個黑海的北部沿岸,更能使烏克蘭失去所有出海口及折斷一切海上強援。
若執行該計劃,俄軍將選取南方路線向北攻打烏克蘭。選取該路線的最大好處是可向北佔領北克里米亞運河的起點——新加褐夫卡(Novaya Kakhovka)來保障克里米亞的水資源。該運河從聶伯河引水,向上會及至烏克蘭南部的達非利斯克市(Tavriisk)並注滿沿途的 7 座水庫;從西向東則會及至克里米亞半島東端的基儲市(Kerch),水流會為該市供水及灌溉沿途的農地。加上克里米亞 80% 的水資源來自該運河,其對俄軍的戰略價值可見一班。
根據《福布斯》的分析,俄羅斯海軍步兵(Russia Naval Infantry)的作戰部隊在烏克蘭海岸沿線發動攻勢時,俄軍的陸軍坦克部隊可同時向西穿過頓巴斯地區(Donbas)再從克里米亞(Crimea)的北面進攻。若作戰計劃成功,烏克蘭將因被隔絕於黑海(Black Sea)及鄰近的亞索海(Sea of Azov)變成「內陸國家」(Landlocked Country),此時任何對烏克蘭的海上支援都會因而被折斷。
地勢及氣候對戰事的影響
雖然俄軍擁有巨大優勢,但《福布斯》的分析亦指出上述「兩棲進攻」的模式一來要面對烏軍的頑強抵抗,二來烏軍亦可以靠當地複雜的地形及氣候現象窒礙俄軍前進。
每逢春秋兩季,俄羅斯、白俄羅斯及烏克蘭一帶會岀現一種稱為 「Rasputitsa」的氣候現象。「Rasputitsa」指入冬後及春分前出現的結霜及溶雪與雨水混合成的泥濘。因為這三個國家的氣溫可以在一小時內從零度以下變成零度以上,反之亦然,導致該現象在當地相當常見。當「Rasputitsa」岀現,道路就會變成無法通行的沼澤地並限制坦克的運作。雖然「Rasputitsa」以成為俄國及蘇聯抵擋大量攻勢的天然屏障聞名,但當攻守角色調轉時,此現象反而成為限制俄羅斯裝甲部隊攻擊烏克蘭的雙面刃。
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地區佈滿松林及日久失修的棄置工廠。這種地勢一方面會限制攻方裝甲部隊的機動性,另一方面會增強守方隱藏在樹林及棄置工廠中進行游擊戰的優勢。為突破地形限制,俄軍命營地戰術組的工程師組成「移動支援部隊」(OOD),此部隊專責預先進行工程勘察、填補泥坑、興建繞道、修橋補路、彌合罅隙、清除地雷等事務。陣形方面,俄軍為每組 OOD 部署 4 架專為開路而設的「BAT-2」坦克,而為了保障成員安全,「BAT-2」坦克及 OOD 部隊會一邊緊隨第一排坦克前進一邊進行工程。但以 OOD 小組為中心戰術十分依賴前排坦克及附近戰車對「BAT-2」的保護,因此 「BAT-2」坦克可預見地會成為烏軍的首要攻擊目標,務求阻礙俄軍推進。
陸軍:裝甲部隊與反坦克武器的較量
一旦開戰,俄軍將以坦克部隊為進攻主力,反坦克戰自然成為烏軍的防衛重心。一般防衛坦克部隊的戰術是爭取制空權來窒礙攻勢,然而烏俄空軍的質量相差一個世代,所以這種戰術對烏軍而言近乎奢望。這種情況下,裝備先進的反坦克武器自然成為烏軍備戰的核心任務。
英國近日向烏克蘭提供了 「NLAW」反坦克導彈發射器。此武器配備新式的人機閉環系統(man-in-the-loop),該系統會配合紅外線熱像及鐳射制導定位攻擊的目標。人機閉環系統的精度遠超傳統的慣性測量單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因此其避免了舊式系統計算產生偏差時造成的傷害。另外,「NLAW」搭載的「多光譜系統」(Multispectral image system)容許其在任何天氣及光暗環境中探測目標,配合優化後的精度,「NLAW」的串聯彈頭可擊中任何已知的反坦克保護系統。另外,精度的提升亦支持了「NLAW」以「射後不理」(Fire and forget)的模式運作,這意味著彈頭在發射後無需重新定位或靠人手更新座標,無論是士兵還是載具的生存性都有所提升。
美國則批准愛沙尼亞為烏克蘭提供美製的標槍導彈(Javelins)。雖然標槍導彈的上一代拖式飛彈(TOW Missile)有成功擊毀俄軍 T-90A 坦克的往績,然而俄軍最新型的 T-14 Armata 坦克亦配備了新型的雙層反應裝甲來增強防禦力。因此,恐怕兩軍的武器效能要在戰場上才能見真章。
陸軍以外:叫人絕望的全方位差距
雖然俄軍的主力是坦克部隊,但是在講求三棲軍隊協同作戰的現代戰爭中,海軍及空軍往往比陸上部隊更容易左右戰爭走勢。
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研究員巴維(Douglar Barrie)指,那怕俄軍最優秀的導彈 kh-101 導彈已有將近 20 年歷史,俄軍仍有能力將其著裝於「白天鵝」Ty-160 轟炸機(Blackjack)並從俄羅斯的領空深處打擊任何位於歐洲的目標。巴維推斷若俄軍採取讓數十架 Ty-160 在領空深處重覆發射 kh-101 導彈並著陸補彈的模式攻擊,烏克蘭的防空系統必然崩潰。
此外,烏克蘭空軍僅得 125 架蘇聯時代遺留至今的戰機及直升機,俄軍甚至不屑將其視作威脅,早在克里米亞被吞併後,俄軍直接向烏克蘭歸還在當地繳獲的烏軍戰機,可見兩方空軍的實力到底有多懸殊。裝撇開技術質量不談,因為烏克蘭長年低迷的經濟難以維持軍費支出,這些裝備早就因日久失修老化。一旦防空系統崩潰,基本上俄軍的地面部隊篤定會得到空中支援,屆時烏軍靠著反坦克戰抵擋攻勢的算盤將難以打響。
質量懸殊的問題同樣體現在海軍上,烏克蘭的海軍艦隊配備一艘 Hetman Sahaydachniy 巡防艦及一艘排水量 3500 噸的風暴海燕 III 級(Krivak III-class)護衛艦為「主要」水面戰艦,但它的對手俄羅斯黑海艦隊卻部署了一艘巡洋艦(cruiser)、五艘巡防艦(frigates)、多艘護衛艦(corvettes)及至少六艘基洛級(Kilo-class)柴電攻擊潛艇(diesel-electric attack submarines)。可見烏克蘭海軍無論是兵力、武器性能還是戰術的靈活度都難以與黑海艦隊匹敵。
自克里米亞事件發生,烏克蘭一直嘗試重建海上作戰艦隊。為此,烏克蘭不惜從美國購買巡邏艇及巡邏艦,其中包括五艘前美國海岸防衛隊的島級快艇(Island-class cutters)及美國海軍的 Mark VI 巡邏艇,烏軍亦另外生產了 7 艘 Gurza-M 砲艇。但以上武裝是配合海岸雷達來監察及海防的輕裝船,其本身的功能是巡邏港口及海岸而非戰鬥。為了擴充戰鬥用的武裝,烏克蘭於 2020 年向土耳其訂購了兩艘 2400 噸島級巡防艦(Ada-class corvette),雖然該艦具備發射導彈的能力,但土耳其原計劃要到 2023 年才能向烏克蘭交付未完成的艦隻,即使在交付後烏克蘭仍需將其組裝成完整船艦及為其部署士兵,而這個過程是以年為單位計算的。
從發展藍圖來看,烏克蘭海軍計劃於第三階段在黑海以外部署保衛烏克蘭的海上軍力,該階段在 2020 年開始並需時十年,而計劃展開至今僅兩年,換言之烏克蘭目前完全不具備在深水作戰的能力。烏軍現階段的戰略必須優先針對打擊敵方的搶灘登陸部隊及從旁協助的船艦,然而整套針對該戰略的導彈系統要到 2025 年後才能就緒,在此之前烏軍只能為沿岸的反艦導彈砲台配備國產的「海王星」(Neptune)巡航飛彈來反擊入侵者。在沿岸導彈系統完成部署前,烏克蘭海軍都沒有能力將戰略焦點向外擴展至提高在深水作戰的能力。
烏克蘭的坎坷命運
俄羅斯展開戰爭的話,烏克蘭在戰局上的贏面近乎零。較理想的結局是烏軍成功將戰事拖延至俄國經濟崩潰並迫使其退兵,但俄羅斯亦會考慮到此風險,因此整場戰爭的劇本可能是俄軍靠著軍力優勢極速佔領若干對俄國具戰略價值的地區並迫使西方重回談判桌。只要俄國打響把烏克蘭劃成俄國和北約之間的緩衝區之盤算,一個俄美歐三方共贏的局面就會形成。弔詭的是,這場大國爭奪地緣政治利益的角力中根本沒有烏克蘭的一席之地,也許對烏克蘭人來說,比起打一場必輸的戰爭,自己及國家在列強眼中僅僅是談判籌碼這件事令他們更為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