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 9 月 4 日,塞爾維亞(Serbia)和科索沃(Kosovo)兩國領導人於白宮,在經過巴爾幹談判後,兩國在當勞侵(Donald Trump)總統的見證下,簽署了「經濟關係正常化」的歷史性協議。在協議內容方面,總結有以下五點值得關注的事項:
- 雙方經濟關係正常化,當中列明一系列由美國主導的經濟合作措施和投資
- 人道主義合作條款:維護宗教自由、同性戀的非刑事化、尋找內戰中失蹤人口的下落、安頓難民人口等
- 塞爾維亞承諾停止「撤回承認科索沃」的遊説行動,科索沃也承諾停止積極加入國際組織,兩者為期至少一年
- 科索沃外交上正式承認以色列,並在耶路撒冷設置大使館,而塞爾維亞將其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
- 兩國同意禁用不可信的 5G 供應商,若已有則須拆卸
當勞侵會後表示:「我期待著在不久的將來前往這兩個國家。」暗示可能將會到訪塞爾維亞和科索沃。
塞科關係 —— 巴爾幹半島的最後矛盾
自科索沃在 2008 年單方面宣布獨立後,雖然大多數西方國家都承認科索沃的主權獨立,但塞爾維亞一直以「國家統一」為由,拒絕承認科索沃的獨立,更不願與其建立外交關係,雙方反覆的緊張關係,以致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的巴爾幹半島(Balkans)之局勢,仍未完全穩定下來。
而在歐洲被孤立的塞爾維亞,為了謀求經濟發展,一直希望加入歐盟(European Union),並於 2009 年正式提交申請,但入歐的談判進度十分緩慢。歐盟除了要求在政治、經濟和制度上的改革外,其中第 35 章要求塞爾維亞在外交上承認科索沃獨立,或與科索沃關係正常化。但是在近年來,巴爾幹半島上的 #塞科關係 仍有高低起伏,這成為了塞國的一個「死結」,加入歐盟的日子變得遙遙無期。
儘管塞科雙方為關係正常化而多次作岀努力,但有不少分歧仍難以解決。兩者為加入歐盟,曾多次進行雙邊談判,各自「放軟話」表明有妥協空間。如 2011 年塞科商議共管邊界方案、2018 年協商的「邊界修正」方案,但都以失敗告終。現任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čić)曾表示須「以現實的態度面對」科索沃問題,直言「不要期望收回我們很久以前失去的東西」。
塞爾維亞對科索沃一手硬一手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拖壓,例如展開「撤回承認科索沃」的遊説行動。科索沃當局則以開徵 100% 關税報復,導致雙方的談判於 2018 年急轉直下。因而引發 2019 年科索沃的「掃黑行動」,雙方關係並一度惡化,關係正常化的日子更加是遙遙無期。
為何塞國不「武統」科索沃?
對塞爾維亞而言,在科索沃問題上,「武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能靠外交博弈「打壓」科索沃。
若塞爾維亞執意「武統」科索沃,會有非常慘重的政治代價。首先,由於黑山(Montenegro)、克羅地亞(Croatia)、斯洛文尼亞(Slovenia)等其他巴爾幹國家,曾是前南斯拉夫的一部份,而經過 90 年代慘烈的戰爭後,對塞爾維亞的軍事威脅自然相當警惕;而科索沃在地緣政治上,作為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尼亞、(北)馬其頓之間的緩衝國,一旦科索沃被呑併,區域上其他國家的軍事安全會受到直接威脅。「武統」舉動極有可能會挑起另一次巴爾幹戰爭,在巴爾幹國家的介入下,塞爾維亞則無可避免地會受到圍堵。
其次,由於科索沃早已獲西方國家的外交承認,因此任何對科索沃的軍事行動,皆會被視為對另一主權國的侵犯。在北約和歐盟的保護傘下,塞爾維亞的作戰對象不僅是科索沃,更是整個北約和歐盟。90 年代南斯拉夫的解體,正正是由北約介入所促成。如此一來,若塞爾維亞單方面改變現狀,不但巴爾幹半島,而是整個歐洲,都很大機會會被捲入在內。另外,在近年塞國積極推動入歐進程,歐盟要求塞科關係正常化的背景下,一旦塞國對科索沃進行「武統」,都會換來「入歐夢碎」的結果。
科索沃獨立至今逾 10 年,已有超過 100 個國家承認科索沃的主權獨立,並已與 95 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其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存在,已經是無不可挽回的既定事實。既然如此,與其繼續糾纏所謂「國家統一」,倒不如「向前看」,淡化政治爭拗,與鄰居和平共存,又可以順利成章加入歐盟,一起「發大財」。
具有「當勞侵特色」的協議?
是次「經濟關係正常化」的協議,除象徵塞科關係破冰外,還帶有濃厚的當勞侵總統外交色彩。在協議當中,科索沃將會外交承認以色列,而塞國總統武契奇在簽紙儀式上,不但發表講話盛贊當勞侵、邀請他到訪塞國,還承諾把駐以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是極少數跟隨美國做法的國家。這項條款明顯與經貿合作扯不上關係,反而是圍繞著當勞侵親以色列的外交政策核心,故可説是為他送上一份大禮。
美國早在 2017 年就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遷移大使館至耶路撒冷,並呼籲各國跟進。起初,此舉被廣泛批評,指會引發阿拉伯國家的激烈反彈,使美國得罪阿拉伯盟友,但最終卻幾乎沒有政治代價。雖然沒有任何盟國願意跟隨,但也被視為總統當勞侵任內,推動親以色列議程之一大外交勝利。
實際上,此協議之所以富有「當勞侵特色」的原因並不限於此。總統當勞侵早於八月中宣布以阿關係正常化,加上是次塞科經濟關係正常化,在時間線上都是大選前的三個月,固然是有選舉考量。美國政治廣泛流傳一種觀點:由於美國有非常多猶太遊説團、猶太裔早已分散於美國各界,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故此,當勞侵圍繞著以色列的外交重心,有取悦猶太社群的作用,繼而在 11 月大選選情中,在選票數量上,與民主黨候選人拜登拉闊差距。
大國角力下的巴爾幹爭奪戰
塞爾維亞作為曾受美國爲首的北約圍剿的國家,兩國關一向較為疏遠,反而與中、俄的關係較為密切。這次塞國調動大使館的舉動,不但標誌著與美關揭開歷史的新序幕,更是正式加入美國和以色列的陣營,與俄羅斯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阿拉伯國家分道揚鑣。塞俄雖然同為東正教國家,但卻投入美國的懷抱,可見俄羅斯的影響力受到又一次的挑戰。
值得留意的是,此次協議中竟然含有不為人留意的「毒丸條款」,即文中開頭列明的第七條「兩國同意禁用不可信的 5G 供應商」。美國國務卿蓬佩奥早前提岀「淨網計劃」(Clean Internet),遊説各國放棄使用華為,而眾所周知,所謂「不可信的 5G 供應商」,當然是劍指華為。
奇怪的是,一向被視為親中的現任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過往有不少過火舉動,如公開感謝中國捐贈抗疫物資、致函習近平支持《港區國安法》等,當地還有不少頗為肉麻的政治宣傳,如大型「習大哥」廣告版。而此次協議的「毒丸條款」卻明顯針對中國而來,塞爾維亞在美中冷戰的格局下,是否已經歸了邊,並選擇美國而不是中國呢?
中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地緣政治戰略,首先是利用其地理位置的優勢,作為進入歐洲市場的跳板。中國在該區的「一帶一路」計劃,正包括在巴爾幹半島建造海陸交通網路,以連接歐、亞和非洲。其次是藉著填補歐盟在當地的地緣政治空缺,建立中國的經濟勢力。中國企業收購了塞國多個關鍵工業資產,如銅礦和鋼鐵製造商、熱電廠,甚至高速鐵路、道路和港口。而華為亦參與塞國的各種項目,如視像監控、改建其國有電訊商的網路等,華為曾表明「把塞爾維亞視為地區資源和能力中心,能夠涵蓋整個東南歐市場,包括波黑、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和阿爾巴尼亞」。
被孤立下的塞爾維亞生存策略
對塞爾維亞而言,尋求中國資金卻是迫於無奈的選項。入歐遙遙無期下,歐盟的保護主義又成貿易壁壘,以塞爾維亞的唯一鋼鐵廠 Zelezara Smederevo 為例,面對歐盟對鋼鐵實施進口限制,使其難以經營。該鋼鐵廠不但支撐著超過 5000 就業人口,更是塞國最大單一出口商之一,對於塞國經濟至關重要,所以讓中國有機可乘,其國企在 2016 年收購了此公司。
另一方面,在塞國加入歐盟前,迫切地需要尋求外國資金以支撐國家支岀。在港上市的中國企業紫金礦業(Zijin Mining)收購塞國的銅礦及冶煉廠 RTB Bor 時,其債務超過 10 億美元。而紫金礦業作為「白武士」收購 63% 股權,該筆資金被投放於保護就業、經濟改革,從而滿足在 2025 年加入歐盟的要求。過去 10 年,中國企業在塞國帶來的投資竟至少達 3180 億美元。
相反地,歐盟從未意識到塞爾維亞正面臨的經濟問題下,未有提供必要援助予塞國,反而採取措施監管中國投資,間接迫使塞國被推往中國的懷抱。在意識到歐盟的漠視下,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曾於 2019 年 1 月,致函美國總統當勞侵,詳細説明塞國在「入歐之路」遇到的困難、促請美國介入問題,和邀請當勞侵成為 40 年來首位訪塞的美國總統。
塞國着重的是加入歐盟,關鍵在於如何和平解決塞科矛盾。而美國近年已親自介入充當中間人。時至今天,在美國撮合下,塞科宣布經濟關係正常化,是入歐的最低消費。在大局觀而言,不論是中國或俄羅斯,都比不上加入一個擁有 5.12 億歐盟公民的大家庭,能與歐洲鄰居和平共處,又不需要臣服於另一國家。事實上塞爾維亞的最大貿易夥伴是歐洲,而不是中國。
美國政府將協調和主導兩國的「經濟正常化」,引入美資到塞爾維亞及科索沃。被視為美版「一帶一路」的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亦會進駐塞國,參與多個基建項目,與中國的經濟勢力抗衡。另外,雙方也協議會牽手加入由塞爾維亞、(北)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組成的「小神根區」,參照上世紀歐洲的一體化進程,作為邁向區域穩定的第一步。